
父親的農(nóng)民朋友
- 分類:文章作品
- 作者:張 鐘
- 來源:
- 發(fā)布時間:2017-09-23
- 訪問量:
張 鐘
我的父親1962年被選派至余姚勝歸公社任公社干部,人稱張秘書。后來,勝歸公社與虹橋公社合并成為城北公社,他依然是公社的秘書,后分管教育和宣傳線。
在城北公社工作的十四年間,他常吃住在農(nóng)村里,還帶著我住過公社和村里。“雙搶”時,還讓我參與拔秧鍛煉,這讓我從小感受了鄉(xiāng)村生活,與農(nóng)民走得近。
今天談談父親的幾位農(nóng)民朋友。
勝一村西樓的分路爿,是原勝歸公社所在地?,F(xiàn)在的模具城就位于這里。
我父親與西樓的農(nóng)民打成了一片。其中有一位叫樓百安的老黨員,比我父親大六歲,今年已是93歲了。一直念叨著我父母親。而我父親也會讓我陪同前往探視老友,有時我母親也一并前往。這幾年,隨著年齡的增大,兩位老人已不便出門了。我常代父親前往百安伯伯家探視。而老人家平日里也會打來電話問候,一個“老張”,一個“百安”,甚是親切,雙方那種感情如果沒有經(jīng)歷過是難以體會得到的。
20年前父親(右一)與樓百安(左一)、樓啟敖(中間)在百安伯伯家的合影
百安伯伯是種田能手,各方面均有才能,只是身體比較單薄。他曾經(jīng)在龍山賓館管過花草,還曾將自己種的香菜送給我吃呢。
父親在西樓自然村與樓丙康伯伯合影 2007.11.11
另一位叫樓丙康,大我父親三歲,是我父親當年的三同戶(同吃、同住、同勞動)。今天(2016.10.01)正好是國慶節(jié),老人知道大家均休息,就一早自己拄著拐杖坐205路公交車摸索著來到了陽明公寓,打聽有沒有叫張德懋的、兒子叫張鐘的住在哪里?幸虧我家保姆正好買菜回來路過門樓,一聽是找我父親的,就攙扶著到了樓上家里,讓老人家見到了已許多年未謀面的老朋友。我得知便趕了過去,老人家一見到我,就說:你是阿鐘?!話語是那么的親切!如同五十年前的招呼。阿康伯在我父親家里心態(tài)是多么的安定和自然。于是,我隨即記錄下這90歲、87歲老人倆動人一幕。
專程來看望我父親的樓丙康伯伯(右)與我父親在一起2016.10.01
阿康伯伯曾經(jīng)做過近四十年的生產(chǎn)隊長,因年輕時在上海的酒店里學過廚藝,退下來后,還在分路爿小學食堂燒飯多年,他也是個老黨員。老人家福氣很好,弦孫也已在讀大學了。
在護送阿康伯伯回模具城金昌路北的西樓自然村的路上,我想:父親已于1976年回到了市級機關工作,可他與農(nóng)民當年建立的友誼,四十年后的今天,在老人們的心里還是那么的強烈,那是出于內(nèi)心深處的感情相通呵。
還有一位叫樓啟敖的,我稱他為阿敖叔,年齡小我父親四歲,老實人,幾十年來一直與我家交往,如今他還是聯(lián)系百安伯伯的信使呢。
當年,干部與群眾結下的友誼就有這么深,哪還會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2016.10.01起草
悲傷的補充:
1、2016年11月6日上午,阿敖叔坐公交車來到了我父親處,大家一起中餐,可他報告給我們,說阿康伯伯前些日子因自己踩三輪車行駛穿過中山路丹鳳新村立交橋那里的涵洞時因坡陟慣性大不慎人翻出車外,造成二根肋骨斷裂戳破肺部,雖經(jīng)十幾天搶救,但終告不治已于10月28日走了。阿敖叔的一番話,讓我們驚呆了!這怎么可能?10月3日還再次來我家呢!經(jīng)我去電老人的二兒子寶強哥,得到了證實。真讓我們心疼和不安。
2、才過了幾天,又得知父親的老朋友、我敬重的樓百安伯伯已于2016年11月11日離開人世。讓我追悔:自臘月二十九我代表父親去探望后,沒有再擠時間去再探望伯伯哪!
3、更讓我不能自已的是:2017年9月6日傍晚,我的父親也因感冒引起呼吸道受阻,經(jīng)救護車送一院急救無效,也永遠離開了我們!
文中所述的四位老人中的三位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相繼與我們永別了,再也聆聽不到經(jīng)歷風霜的我的三位父輩教侮,讓我陷入無限的傷感之中! 2017.09.19補充